年年都是瓜找车,今年却要车找瓜

——“盐边西瓜”的甜蜜“共赢链”

www.maomin.org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5-07     来源:攀枝花日报      选择阅读字号:[ ]     阅读次数:

  

  农户采摘西瓜。

  当下,“盐边西瓜”走俏热卖,惠民、永兴、国胜等种瓜乡镇,所有成熟度达到7成以上的西瓜销售一空,价格一路上扬到1.8元一斤,几乎是往年的2倍,尽管如此,许多来自冀、新、蒙、豫、辽、黑、吉等地的收瓜货车仍装不满。

  知情人说,这是10多年来,盐边瓜农与外地瓜商的供需关系发生的第一次“逆转”。

  发生这样的变化,得益于近年来盐边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、市委部署要求,把设施投入、理念创新、品牌培育“种”进了“盐边西瓜”的产业链里,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对接市场有序,抱团发展底气足

  最近几天,惠民镇民主村集体经济沁润丰专合社的负责人黄光照遇到了“幸福的烦恼”:村里的西瓜全被外地客人订购,导致专合社每年向市区集贸市场、大型商超供给的定额“一瓜难求”。

  “把农户组织起来,统一定价,即使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,也能与收购商谈价格、讲条件,充分保障瓜农和村集体的利益。”黄光照向记者表示,年年都为销售操心,今年破天荒要为专合社的客户寻找瓜源。

  发展特色农业,有序对接市场是重要环节之一。近年来,盐边县以乡镇为单元、部门为辅助,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,如今各村都有相应的特色农产品协会、专合组织、农村经纪人等。在“盐边西瓜”的主产地,像民主村沁润丰这样的专合社、家庭农场、农村经纪人约有300余家。

  每到西瓜销售季,上下联动,涉农部门发布销售信息,乡镇统筹销售渠道,交警全力疏通瓜车进村路,最大程度优化了销售路径,实现了抱团发展。

  农业投入有力,共同富裕路径宽

  做精做优现代特色农业,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项目、资金投入。

  4月25日,在“天然瓜棚”惠民河坝,镇农服中心的工作人员李刚指着大片条块成型的瓜田告诉记者,“这两年我们全镇打造了1万余亩高标准农田,县上整合的资金达4000万元,完善的水利沟渠把云川大堰的水直接引进地里,道路也直通田间地块。”

  位于另一个“天然瓜棚”永兴河坝的永兴镇江西村,去年在稻菜园区建设项目里,投资100万元建成育秧中心,今年2月第一次育西瓜苗22万株,村民谷大超是其中的受益户之一,她说“这些瓜苗不光比在外面买便宜,成活率也高。”村委会主任梁元建则表示,明年育苗要超过100万株。

  来自盐边县农业农村局的信息显示,2019年以来,国家高标准农田、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等农业项目,在惠民镇、永兴镇、国胜乡投入资金9179.39万元,建成高标准农田4.27万亩,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.87万亩,有效完善西瓜种植区配套田间道路、沟渠水系,基本实现水肥一体化滴灌全覆盖。

  解决设施农业硬件的同时,科技种田的软件投入也在持续跟进。在“盐边西瓜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10年时间里,盐边创新、推广了集中育苗、“稻瓜”轮作、双膜覆盖栽培等模式。特别是近年来,为实现“攀果”盐边强目标,大量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从西瓜备耕到种植关键环节,指导、引导农户使用有机肥、增施钾肥等,发展生态有机西瓜,确立了“甜王系列”等优质品种。

  “以前一亩地出6000斤瓜,今年我家最高的一亩地可以产12000斤。”惠民镇民主村村民敖明均家经历了“盐边西瓜”的“三连涨”,他家今年17亩西瓜,收益可达到20多万元。

  产业兴不仅富了民,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,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。

  来自黑龙江的西瓜客商刘新说,攀枝花如今交通便捷,他和同伴每天要发100吨西瓜回东北,云集在盐边北部的外地客商每天约有200车次的西瓜发往全国各地,这催生了1000多名“瓜田里的打工人”,渔门镇开拖拉机的王美辉就是其中之一,他驾驶拖拉机从瓜地到分拣场的1公里,可以挣到70元运费,很多像他一样的周边村村民、甚至云南华坪县的乡村富余劳动力也赶来采摘、搬运西瓜,挣“日算日结”的工钱。

  融合发展有效,瓜甜稻香滋味美

  4月25日,记者从渔门交警中队获悉,省道S221位于高坪卡口的摄影头数据显示,进入4月下旬,经过卡口的货车车流量比平时增加44.5%以上,社会车辆比平时增加近10%,周末时候这个数据更高。当天,从渔门驶入市区的大货车数量达到254辆次。

  这组数据,彰显了盐边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。近年来,全县文化搭台、助农兴旅,通过城市推介、节庆活动培育品牌,扩大特色农产品影响力。从渔门早春枇杷、盐边桑葚、国胜春茶到盐边西瓜、惠民贡米,每一次成熟,都能掀起一波消费热潮。惠民镇、永兴镇探索出稻瓜轮作,国胜乡启动瓜菜轮种,稻田鸭、稻花鱼等附属农产品也应运而生。

  4月25日上午11点,在惠民镇兴隆村的一片瓜田里,市民杨婷和几个朋友从市区驱车过来采摘西瓜,瓜田里一片惬意打卡拍照的欢声笑语。不远处,62岁的村民张国旗一边等待着来收瓜的客商,一边在自家的育秧田里查看秧苗的长势,这位庄稼老把式告诉记者:“西瓜一收完,马上就栽秧,有了西瓜的底肥,不用施肥,水稻也能长得很好。”

  广袤的北部山区,近万亩瓜田正在成为共同富裕的希望田野。(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波张建玲文/图)

审核: 雷雨阳   责任编辑: 杨正鹏